荣格的人生阶段与中国的名字号
荣格的大致上人生历程的划分和目标,今日看来竟然和中国人使用的「名」、「字」、「号」的概念是类似的。
荣格认为幼年期时期的主导原型是「母亲」,此时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家庭的温暖,体验到依赖、爱、亲密关系。中国人会对这个身份采用「名」的概念表示,在成人礼之前使用的名字。这个名字也是只能在长辈对晚辈之间进行使用。
第二阶段则是「父亲」。我们需要一个父亲形象来获得道德感,然后真正进入到社会中。当然,此时我们会遇到一个抵抗,就是社会化和自我内心最本真的想法之间的冲撞,此时我们会带上「人格面具」(Persona),压抑自己最本真的想法,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「阴影」(Shadow)。前两个时期,也对应到弗洛伊德的「俄狄浦斯情节」。而中国人也会冠之以「字」,一个社会化生活中使用的名字,在成人间互相称呼时使用的名字。
最后的阶段,当然是荣格原创性的地方,这个时期需要一个「智者」的形象。在这次转变就是要从「人格面具」中解放出自己的「自性」(The Self),这个过程也叫「自性化」(Individualization)。当然这里谈到一个假设,荣格认为每个人的灵魂(/心/潜意识/先天思维结构)都是特殊的,而最后人们总是要如此实现它。如果对这种最本真的想法产生抵抗,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,对「精神力」强的人而言,这意味着在转变期(30~40多岁)时,会发生一次Creative Illness(创造性疾病)。这里就会有社会身份/人格面具和自性/阴影之间的挣扎。此时,「智者」的原型(可能以人、事、电影、书、梦、幻觉等各种方式出现)就会出来指引他走过这个历程。当然,这种对于「自性」的直觉性看法,在东方文化里并没有那么冲突。可能也不会以某种出世的方式得以和解。而体现在文人文化中,这种「自性」则是直觉性地「自号」的形成,比如,「五柳先生」、「放翁」这种形象。
荣格的人生阶段 | 原型 | 实现目标 | 名字号 | 克尔凯郭尔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幼年期 | 母亲 | 安全感 | 名 | 审美 |
青春期到青年期 | 父亲 | 社会化 | 字 | 伦理 |
壮年期 | 老智者 | 自性实现 | 号 | 宗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