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的前提,依然是我们无法区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,特别是柏拉图的前期著作。

苏格拉底是一个哲学的转折,我们在他身上能看到之后的各种方法。比如灵魂助产术与辩证法之间的勾连,与怀疑论(虽然之间已经有了)的勾连,与诗意的勾连,与反讽的勾连。转折以为着某种「造反」,虽然这个词本身已经带有太多政治因素。「制造反例」就是苏格拉底最大的方案。

苏格拉底所反对的人,恰好对应了现代哲学的处境。

在《斐德罗篇》里,苏格拉底认为德尔斐神谕「认识你自己」的真正意涵在于,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外面的一切。当然,对于一个现在接受人文训练的人而言,这句话显得过于「唯我论」了。但事实上,苏格拉底在这句话中并未给出任何本体论假设。苏格拉底显然在批评年轻时吸引他的自然哲学,讨论宇宙万物的本源,讨论组分,讨论数学的那些流派。苏格拉底看出了一个真正的目的,就是「哲学」其实是「关于我的」哲学。当然,这种表述,又让人有「唯我论」的味道。但事实上,「哲学」的起始,就是来自于「此时此地为什么有个我」,世界是什么的问题,其实永远是「世界对我来说是什么」或者「我和世界是怎么互动的」。

某种程度上,它拒绝了现在科学式地研究方式,我们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哲学问题,追问它的本源。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永远会失败。因为这条路落入了海德格尔所说的「存在者」的圈套。开疆扩土之后,这一领域终究会被科学侵占,因为本质上他是科学的。这条追求知识的道路上,最大的陷阱是,我们更加执着在了某种理性推导,而不是直觉创建本身。

当然,这就引向了另一方向,即「智者」。智者关注的是修辞术/诡辩,认为没有什么确实的知识只有意见(经典的doxa和episteme的争论)。苏格拉底在这里又迟疑了,在《普罗泰戈拉》等篇目里。苏格拉底又站向了这个反面。驳斥智者派一些最为粗劣的观点——知识即意见。苏格拉底用另一个预言来应对这一面向——「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最无知的」。

当然,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社会的工具知识论完全符合这个思考。到底知识背后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智慧,我们究竟纠结于「术」还是追求更高级存在的「道」。竟然理性可以在智者口中为任何知识辩护,那么我们要为什么辩护呢?这个是后现代主义更大的难题,「概念」之后到底有没有「本质」?人生有没有可以发掘的意义?这些才是虚无、相对世界后苏格拉底所要唤醒的。

当然,柏拉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答案。存在一个理念世界。但是我们不可以世界思考之。相反,理念世界提供了知识的绝对领域。我们无法在这个世界实现它,却能感受到它确实存在。我们要以此来理解柏拉图的Aporia风格。一个没有结论的对话集,是不是没有讲任何知识。不是的,它们是朋友间的言谈,我们有那么几个刹那感觉到真理/美/正义的存在,这个才是对话集的作用(千万别落入追求过程的思考中,我们甚至都不是一直面向真理)。

参考文献

  • Nails, Debra. “Socrates.”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Edward N. Zalta. Spring 2020, 2020. https://plato.stanford.edu/archives/spr2020/entries/socrates/.
  • [古希腊]柏拉图. 柏拉图全集:普罗泰戈拉篇、美诺篇、欧诸德谟篇. Translated by 王晓朝. X vols. Vol. IV,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17.
  • [古希腊]柏拉图. 柏拉图全集:克拉底鲁篇、斐德罗篇、会饮篇. Translated by 王晓朝. X vols. Vol. V,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1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