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是想想,我们亲人死亡的时候,两个巨大星系正在相撞,黑洞正在一个角落吞噬一切,就觉得好像人生非常空无。如果你看过马利克的《生命之树》后,一定会有这个想法。但马利克的电影起码还有宗教意味,对人来说是什么呢?

哪里有什么爱?什么人生的意义?不过是一团粒子在那里碰撞、运动,毫无目的的,基于某种隐性或者显性法则的。即使是容许有点「自由」的量子概率解释,都让人生显得空无。意识再怎么说也不过是对原子,思考这些有啥意义。

回到公元元年前后500年,这段时期里,人类世界的各个地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人们从某种诗意的神秘世界启蒙了,当然产生的宗教又在下几百年里变成了某种世俗化宗教。佛教有着大乘理论化、多表达的演进,中国则经历了战国和玄学时期。而西方世界则因为泰勒斯伊始,产生一系列思想碰撞。在这一演化的末期,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,各种理论层出不穷,人们急于从哲学里找到人生解脱。此时,伊壁鸠鲁的理论就显得那么独特。

如果世界是由一些最小微粒组成,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过得虚无?现代人不置可否,伊壁鸠鲁却给了一个相反的答案。原子论的确立,是为了排除伪神(只有理神或者你甚至可以用「自然」这个没有人格化的词语替代它),然后排除死亡焦虑。我们不必因为违逆而感到难过,因为人生是特别的。伊壁鸠鲁一辈子都在给出治愈死亡焦虑的解药。

「如果死亡是什么都没有了,那是多么痛苦?」在伊壁鸠鲁看来,它只是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议题。人从无到有产生了意识,这个是多大的奇迹。为何我们不应该享受快乐?

「死亡非常痛苦,想想就害怕。」既然死亡是一种原子级别的消散,那意识也随之消散了。一个没有意识的身体,能体验到痛苦吗?

「既然,世界是原子的,也就没有道德;按照另一种「进化论」的规则,我们就应该互相残杀,自私地活着。」活着应该快乐,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朋友间的友爱(philia),或者更现代点说亲密关系是人生最大的慰藉。伊壁鸠鲁一生以此信条生活,他死之前都靠着回忆和朋友间快乐的交谈,来应对肾结石的痛苦体验。

哲学史告诉我们的一大内容就是,基于同一前提,我们却有不同演绎。但哲学的过程并不是学习它们,而是一种我在前言里说的「继承」。继承不是指接受观点或者方法,而是让他们成为你探索的后方的力量。「灵魂转世」的传说,在此只是一个巨大的允诺,我们接着人类那些伟大灵魂的工作继续前行。

[古希腊]伊壁鸠鲁, and [古罗马]卢克来修. 自然与快乐:伊壁鸠鲁的哲学. Translated by 包利民, 刘玉鹏 and 王玮玮.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. Edited by 包利民 and 章雪富. 北京: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 2018.